在上週的討論中,孩子就起了疑問:「泥土呢?不用泥土也能生長嗎?」
泥土不是生長的三要素,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是能讓植物獲得更多營養的條件。
觀察泥土

大家帶來從各處蒐集到的泥土,有家中院子裡的、花盆裡的、阿嬤菜園裡的、買來的、公園裡挖的……,這些泥土有何不同?先用眼睛、鼻子、手來觀察看看,透過視覺、嗅覺、觸覺的感官探索、相互比較,孩子形容:
「我的泥土比較黏。」
「我的泥土有咖啡的味道。」
「我的有甲蟲的味道。」
「我覺得好噁心。」
「我的泥土裡面有彩色的顆粒。」
除了以上這些觀察方法,也可以分析泥土的酸鹼度,來判斷泥土的不同。「酸」對孩子來說不難想像,什麼是「鹼」呢?鹼性物質存在於食物當中會讓人感到有苦味或澀味,但是我們不能嚐泥土的味道啊!就請「試紙」這項工具來替我們嚐嚐吧!
將泥土泡在水中約莫15分鐘後,將試紙放入水中,看試紙的顏色變化,就能知道泥土的酸鹼度是多少了。
讓植物生長得更好的條件
泥土有不同顏色的、不同酸鹼度的、黏的與鬆的,所含有的成分與營養都不同,也適合不同的植物。其他的生長條件呢?日照與水有有不同喔!日照有全日照、半日照與微日照,水有自來水、礦泉水、地下水、雨水、溫泉水、海水、純水……很多種。
我們想來看看不同的生長條件對同一種植物有什麼不同的影響,孩子也練習設計實驗中的定項與變項。
在泥土的實驗中,變項是泥土,我們從大家帶來的泥土中選擇了培養土、顏色較黑的泥土與顏色較紅的泥土,水與日照這兩個條件就要固定下來,將花盆擺放在同樣的位置、澆同樣的水。
在日照的實驗中,變項是日照,我們將花盆分別放在整日照得到陽光的教室前戶外草地,上午照不到陽光的天井,以及只有微弱光線的廁所內,泥土與水這兩個條件則固定下來。
在水的實驗中,我們選擇在學校較容易取得的地下水與純水(飲水機的水)作為變項,泥土與日照則為定項。

實驗的第二天與第三天,種子陸續發芽了,只有全日照那一組的種子乾死了沒有發芽,其他組在發芽的初期,各個變項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似乎不大,我們將實驗時間拉長,繼續觀察後來的變化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