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瓦小學 諾瓦幼稚園  
諾瓦小學 主題課程 | 課程紀錄




   

教室裡的小蝌蚪( 2011/02/16)

上一篇列表下一篇



開學了, 孩子發現教室裡多了一些新夥伴∼小蝌蚪。

大夥兒好奇的圍在瓶子旁邊,睜大眼睛仔細瞧小蝌蚪在做什麼?「好多隻喔?」「牠們在睡覺媽?」「牠們長大會變成青蛙媽?」「牠們要吃什麼?」

三十幾隻小蝌蚪擠在小小的瓶子裡也真可憐,大夥兒動手為牠們佈置新家。

養蝌蚪其實不是件難事,只要準備一個30公分以內的容器,3~5天為蝌蚪換一次曝氣過的水,若更講究一點,將飼養箱底部鋪一點細沙,放一點水生植物進去,就是小蝌蚪溫暖的家。

蝌蚪對環境的要求不高,但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拿著長尺仔細比對,剛學到的長度單位正好派上用場,從0開始,報讀出測量結果連一毫米都不馬虎;怕水中含氧量不足,攪拌自來水五分鐘,也是一秒鐘都不能少;小心翼翼的撈起蝌蚪放入新家,就怕不小心弄傷了蝌蚪的身體。

蝌蚪的家完工了!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:蝌蚪吃什麼?

蝌蚪吃什麼?

資料上寫著:蛙是肉食性的,蝌蚪卻是草食性的。原來蝌蚪的食物來自於大自然,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、腐爛的落葉、水生植物腐爛的部份…都是蝌蚪愛吃的食物,不過也有人拿魚飼料來餵食蝌蚪,這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,「我家也有魚飼料。」「我家的是一顆一顆的。」「我家的飼料很細。」餵食蝌蚪也要投其所好,我們所飼養的蝌蚪究竟喜歡顆粒大的或小的?喜歡吃浮在水面的或沈在水底的?就要來實驗看看了。

隔天宜盈和起言帶了家中的魚飼料,宜盈帶的是粉狀的,起言的是顆粒狀的,投入水中後,宜盈的飼料緩緩下沈,起言的飼料浮在水面,我們撈了兩隻蝌蚪入水中,蝌蚪馬上沈入水的底層,看來我們的蝌蚪比較喜歡在水底活動,就先用這種會沈入水底的粉狀飼料,再接著繼續觀察吧!

蝌蚪的成長紀錄

佈置蝌蚪飼養箱的工作完成後,大家開始關心這些蝌蚪何時會變成青蛙,或者是變成蟾蜍呢?有一點背景知識的孩子說明:「牠會先長出後腳,再長出前腳……」「會不會明天就長出後腳了?」

了不錯過蝌蚪的成長過程,我們決定每天觀察、製作紀錄,孩子討論出:日期、時間(是指幾點幾分)、動態、外觀變化、吃什麼(實際進食狀況)、水溫、餵食狀況(人工餵食內容)、是否換水……等八大記錄項目,並製成表格。

於是觀察蝌蚪的工作變成孩子每日期待的時光,彼此交換觀察結果也是樂趣之一,尤其當有人眼尖的發現:「我看到牠的嘴巴在動。」「我看到牠吃飼料了。」「我看到牠游來游去。」「為什麼我只看到牠在睡覺?」錯過精彩畫面總是讓人懊惱。

蝌蚪究竟在睡覺、發呆、吃泥土……孩子各有詮釋,但其他觀察部份就較為科學,拿著直尺在飼養箱前比對,蝌蚪現在身長幾公分幾毫米;蝌蚪的外觀並不如大家印象中全部都是灰黑色的,孩子發現我們飼養的蝌蚪身體主要是黑色,但是尾巴部份是透明中間有一條黑線,蝌蚪有時吸附在飼養箱壁上,得以窺見蝌蚪腹部。

禮丞2/17紀錄:頭是黑的,尾巴有一條細細的黑線,肚子有黃色的圈圈。
上祐2/17紀錄:1cm左右,腹部有螺旋狀的東西。

那螺旋狀的是什麼呢?我們沒有馬上解說,而暗示孩子圖鑑中也許有答案,讓他們自己去尋找。

另一個大挑戰是在製作表格的部份,蝌蚪長成青蛙大約要1~3個月,保守估計要繪製8個空白表格,一開始,每一個刻度都要比對好久,才敢畫下,不過當畫了一個又一個之後,似乎和刻度成了好朋友,一眼就找到自己要落筆的位置;一開始,線條似乎都和自己作對,為求垂直或水平要畫了又擦、擦了又畫,但是畫過一個又一個表格,抓到了比對的訣竅,懂得運用頁面的邊線、直尺上的格線作為參考工具。繪製表格不再是這麼困難的事了。


 

上一篇列表下一篇



三年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