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孩子在餐廳大斜坡前的水溝中,找到六七隻青蛙,興奮的嘰喳討論著,躲藏在落葉堆中的青蛙似乎感覺被驚擾到,跳出了落葉堆,循著水溝跳!跳跳!讓我們有了更興奮的發現:水溝裡一根大枯木,似乎也是青蛙的大本營,有三四隻青蛙躲在裡面,而一旁被幾片枯葉蓋住的一團黑色物體,仔細一看是一顆顆直徑約1毫米的黑色卵粒堆成的。
「是青蛙的卵嗎?」
「那剛剛那是牠的媽媽囉?」
「可以養牠嗎?」
「牠在這裡會不會被踩到?」
「這裡沒有水耶!牠會不會被乾死?」
有了養蝌蚪的經驗之後,讓人忍不住聯想,「照顧卵應該更簡單吧!」若是能看到卵粒孵化成蝌蚪的過程,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。
而且在我們的印象裡,青蛙不是都把卵產在水裡嗎?不下雨時水溝就乾乾的,這樣卵就算孵化成蝌蚪,蝌蚪也活不了啊!但是換另一個角度想:天底下有哪個笨媽媽,會為她的小孩選擇一個不適合的生存環境,會不會是我們孤陋寡聞,其實有蛙卵可以在較乾燥的環境下生存,或者青蛙媽媽早就算準,再過幾天會有一場大雨,將蛙卵沖到有水的地方去,又或者……
腦袋理出現越來越多問號,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,我們撿拾卵塊旁零散的幾粒回教室觀察。
將撿拾回來的卵粒分成兩個部份,一個部份維持像水溝裡一樣的環境,乾燥、通風,一個部份依據對青蛙卵產在水中的印象,將卵粒泡在水中,靜待其中的變化,另一方面,也要每天到水溝那裡去觀察一下卵塊有無變化。
我們也查了圖鑑,在卵塊附近發現的蛙,叫做長腳赤蛙,特徵是瘦長的體型,背上的八字斑,腿長超過身長的兩倍,是我們認識的第一隻蛙。
將青蛙送做堆
有了前一天的重大發現,我們持續到水溝那裡去觀察,星期五,我們發現了另一種樣子的青蛙,Eva老師介紹那是「拉都希氏赤蛙」,特徵是背部有厚褶,而且剛好找到一公一母,就順理成章的將兩隻蛙擺在一起,沒多久,公蛙就抱住了母蛙,「他們準備要交配了。」「噓!不要打擾到他們。」

一開始我們為兩隻蛙準備了水杯這個環境,但一直到放學,他們依舊沒有產卵,所幸對青蛙瞭解甚多的Eva老師充當軍師,趕快幫兩隻蛙準備更適合的環境。
「拉都希氏赤蛙不能一直泡在水中,還是要幫牠們準備像棲息地的環境,乾的沙土,旁邊有一點清水,等他們真的準備好產卵,會自己去產在水中。」
但是一個晚上過去了,依舊一點動靜也沒有,「乾脆把他們養在教室的天井裡,天井又有植物可供躲藏,也有一些小蟲當他們的食物,再準備一盆清水,等他們準備好了,就會去產卵。」看來這樁喜事還是急不得的,就讓我們靜待他們的好消息吧!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