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瓦小學 諾瓦幼稚園  
諾瓦小學 主題課程 | 課程紀錄




   

蝌蚪成長觀察紀錄( 2011/02/23)

上一篇列表下一篇



隔了一個週末,再度見到蝌蚪們,明顯的感覺到牠們變長、長胖了,讓孩子大感欣喜,更起勁的觀察青蛙。

算一算時間,也該是換水的時候了,上週五裝好了自來水先曝氣,今天可以小心翼翼的將蝌蚪們撈出原本的家,除了要注意別傷到蝌蚪, 也要小心別攪動到底下的泥土,否則水變成濁黃色了,可就找不到蝌蚪的蹤跡了,接著再把原先的水倒掉三分之二,留下三分之一混入曝氣過的水,就可以請蝌蚪回到乾淨的家了。

不過在換水的過程當中,孩子也發現到新問題:「底下的泥土好髒喔!有一顆一顆紅紅的東西。」原來飼料都沈在水底,看起來蝌蚪們好像沒有吃我們餵的飼料,是不是蝌蚪不太喜歡這個飼料呢?

孩子在觀察紀錄上寫下的進食狀況有三種:吃飼料、吃水生殖物的根、吃泥土。我們決定換一種飼料,再試試看蝌蚪的接受情況。

「台灣的兩棲類」主題網

持續的觀察蝌蚪,偶爾在校園中發現蛙類,翻閱與蛙類相關的書籍,都讓孩子對「台灣的兩棲類」這個主題有更濃厚的興趣。有些孩子回家主動搜尋了與兩棲類相關的資料,準備齊全的孩子期待的問起:「我們什麼時候要討論主題網啊?」


接觸主題課程兩三年的孩子已經是老手了呢!都知道依照慣例要討論主題網,具備一些全面性的概念,在主題探索的過程中,能更有方向性、了解更深入。

開始翻閱資料的孩子,遇上了一點困難:「到底什麼是兩棲類啊?」「是不是能住在陸地上又能住在水裡的動物?」「喔∼∼青蛙、蟾蜍、彈塗魚和烏龜都是兩棲類嗎?」真的是這樣嗎?除了向老師詢問之外,書本中可能也找得到答案喔!「台灣的兩棲類只有蛙類、蟾蜍和山椒魚耶!」「烏龜是爬蟲類啦!」「上學期我們介紹彈塗魚是魚類啊!」慢慢的,對兩棲類的概念越來越清楚了。

孩子輕易的在書籍圖鑑中找到許多蛙類的名稱,通通寫在小紙條上,感覺內容好豐富喔!……但是,我們只要認識兩棲類的種類名稱而已嗎?好似不只如此,而威均正好分享他在書上看到許多不同的蛙會有不同的習性,大家也知道我們正在觀察的蝌蚪會變青蛙,這都是值得認識研究的方向。

獲得一點點提示的孩子們,重新翻開書籍,果然在種類名稱之外,找到了之前沒注意到的資訊,例如:兩棲類跟人類一樣用肺呼吸(身體構造),青蛙的頭頂兩端有一對大而凸出、視野寬闊的眼睛(身體構造),鳥類、蛇、小型哺乳動物會吃兩棲類(天敵),兩棲動物出現在三千億年前(歷史),全球暖化、酸雨使兩棲類面臨生存問題(危機)……等,豐富了我們的主題網。

有經驗的孩子知道,蒐集大量資訊很重要,架構與組織邏輯也很重要,於是有些人負責把寫上各項目的紙條攤開、排列架構雛形,好重新檢視有無重複、有無遺漏,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,孩子一會兒是學生、一會兒又是同伴的老師,互相指出那裡有問題。這一次大家討論出的主題網,已經十分完整: 兩棲類的種類、身體構造、棲息地、成長過程、天敵、危機、歷史、食物,各個面向都顧慮到,組織主題網的能力越趨成熟。


 

上一篇列表下一篇



三年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