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完成兩次古道探索之後,大家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準備前往下一條古道的工作。除了持續地體能訓練之外,各種求生技能也要更加熟悉!今天老師公布了我們第三條古道的名字:「特富野古道」,大家面面相覷,發現居然沒有人知道這條古道在什麼地方。
回家查過資料之後,我們發現特富野古道原來是在嘉義縣與南投縣交界的地方,比較靠近阿里山,而且那附近是原住民鄒族的部落之一。講到原住民,其實孩子們都有些陌生,雖然之前也介紹過不少原住民的故事,但畢竟不是天天接觸的文化,還是有點距離感的。
我們也找了有關鄒族的資料,包括它們分布在哪,有多少人,還有之前發生過什麼大事…等。其中讓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鄒族一種特有的工具─「風笛」,它的構造很簡單,但可別小看這小小的風笛喔,以前早期的鄒族人們可是用這風笛來傳遞訊息的呢!後來稍微改良之後,鄒族人將它放在農田中,可以隨時驅趕想吃農作物的鳥類。
隔天,老師試做了一隻風笛,大家興致勃勃地想看看它到底能發出多大的聲音,結果卻沒有想像中的大聲。「老師,這線太長甩起來太費力了」「我們可以用更大的竹片讓它發出更大的聲音!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,老師把大家的意見寫起來後,回家準備改良材料。
數天後,老師帶來準備好的材料,但裡面的繩子有長有短,竹片也有大有小,甚至還有不同於竹片材質的木片,這是怎麼一回事啊?原來老師要我們每個人都試做不一樣的風笛,這樣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狀況下的風笛到底有何不同了!一條棉繩,一片竹片,穿洞再稍加固定就完成囉!大家很快地完成了手中的風笛,除了甩甩看自己的風笛,有其他不同長度或大小的人也互相交換著試用看看到底差在哪裡?有的人甚至自己開始改良風笛,讓它能更快或發出更大的聲音;有的人乾脆在上面畫上屬於自己的裝飾,讓這隻風笛變成獨一無二的限量品呢!大家都很佩服鄒族人能想出這麼簡單又好用的工具。最後我們把製作風笛的過程畫下,記錄在主題本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