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島上遺留著許多古道,綿亙於群山峻嶺之中,想要親近、探索它們,非得先充實自己的山野能力以及地圖判讀的功力。因為根據統計,發生山難的比例以迷途、墜落佔70%為最高,而死亡率最高的則是失溫。因此學習生火、判讀地圖、辨認方位、發出求救訊號、標記前進方向…成為我們探索古道前重要的學習項目。
山野能力的訓練-生火篇
我們學習著:選擇搭建避難所的地點、方位的辨識、水源的尋找、求救信號的發訊……等等。其中,有一項我們自己從沒試過,卻又非常想嘗試的就是-生火,以往總是看著大人,利用手邊的工具(打火機、火種…)就將柴火給點燃了,在他們的操作下,似乎不難,但實際體驗過後,才知道…其實也沒那麼簡單。

首先,我們先對助燃幫手的「發火柴」進行剖析:細小、扁平的體型,是為了幫助燃燒更迅速;像毬果般的不平整的外型,是為了增加燃燒的面積以及與氧的接觸,若想要將細枝改良成毬果狀,刀削或乾脆利用敲擊是最簡便的方式,不然,直接撿拾毬果、乾椰殼、紙片也可以。

有了發火柴,接下來登場的是「引火柴」,像鉛筆一樣粗的柴枝,就是最佳的尺寸,含有油脂成分的松枝則是最好的選擇,最後則是「燃燒柴」:負責拉長燃燒的時間,在粗、硬的大木頭支援下,可以延長火苗的生命。
等一切材料都備齊之後,如何堆疊這些零件也是一門技巧,小祕訣是,在架柴火時需要留一些空隙,讓空氣能夠流通。
今天我們班做野外求生測驗,有方向標誌、做火煤棒,生火……,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生火,因為生火需要用到很多東西,而且重點還可以用火柴。我們這組有一次已經點燃了,結果不小心被小孩給吹熄了,所以我們就再試幾次,最後終於點出火來了!而且大家還學會了怎麼用火柴喔!
這次的測驗讓我知道,其實野外求生真是不簡單呢! ( 瑀 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