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美景,一定要在這個高度,才能窺見;
有些思索,一定要經過這些歷程,才得以乍現。
臨界天堂 / 晴天出版
驚心動魄的畢業旅行結束之後,孩子們回到學校,將這些回憶畫在自己的主題本裡面,孩子們畫下自己最想記憶的畫面。其中值得討論的是孟弘把去雞
 |
▲孩子們自創山的地圖指示。 |
籠坑步道爬山的情形畫下來,變成山的地圖,孩子們討論著「那不知道那邊是上陂哪邊是下陂?」那山的地圖該怎麼畫呢?孩子們分組開始討論著。子珆用顏色來區分,黃色是上坡、黑色是下坡、綠色是一上一下。立軒、蔡蔡、乃昀直接畫成剖面,往上就上坡啦!宇辰、至晴等孩子做了記號,有標誌,看標誌的鍵頭就知道哪邊是上坡。小P更有趣,畫了一個斷腳的標誌,介紹著「這個斷腳就是要提醒大家,是個很累的上坡,走這段會斷腳!!!」孩子們的想像力真是無限美好。我們也利用網路資料查詢山的地圖,有和孩子們一樣用顏色區分、剖面的,還有一種等高線,孩子們把等高線形容成彷彿颱風的形狀。
「我爬過陽明山。」「石門山。」「十八尖山。」「東眼山。」「阿里山。」「鹽山?!」孩子們敘述著自己的經驗,我們透過大家共同的體驗。看著畢業旅行孩子們爬雞籠坑的影片,有人爬到喘噓噓、有人已經席地而座,爬山這麼累,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爬山?爬山有什麼好處呢?
「呼吸新鮮空氣。」昱嘉說。
「感覺山很漂亮,還可以看到一些很美麗的東西。」小p說。
「可以運動。」至晴說。
「可以看到不同的昆蟲。」葭澄說。
「會看到一些平常跟本就沒有看到的東西。」宇辰說。
「可以看到很多螞蟻窩。」蔡蔡說。
「還有蜜蜂窩。」建華說。
「幫人加加油很開心。」文仁說。
「可以寫生。」絲詠說。
「可以懂得更多樹的名字。」諺勳說。
「可以看到很漂亮的昆蟲、或是可以畫下來給別人看,別人看到就會很想去爬這個山。」小p說。
「可以抓昆蟲回去養??!!」諺勳這番話引來孩子們的討論。
「不好!因為昆蟲會很可憐。」建華說。
「要把牠放生。」立心說。
許多起初爬山的人,會僅想著要「征服」,而失去的爬山的意義。真誠的孩子娓娓道來自己對爬山的喜愛。最後一個月,雖然我們無法帶領孩子登上百岳登高望遠,但是期待我們開啟孩子們的眼界,懂得享受山林之美。
︱諾瓦地圖陶土創作|
諾瓦地圖的陶土創作,我們停留了一週,因為陶土要待乾、素燒、上釉、再燒。我們得加緊腳步,本週開始加工囉!剩下最後三個主題,昆蟲、樹、人。

▲孩子們認真創作陶土。
孩子們拿起昆蟲圖鑑,獨角仙、鍬形蟲、天牛、竹節蟲、蝗蟲、金龜,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愛的昆蟲創作,也瞭解昆蟲的身體構造。小P說:「我要從頭、胸、腹開始捏。」孩子們數著昆蟲的腳:「昆蟲是6隻腳,兩邊都有三隻。最上面兩隻是觸角。」
創作樹這個主題前,小助老師帶著孩子們到校園裡看尋找自己想創作的樹,孩子們拿起筆與紙,將樹畫了下來,觀察著樹幹、樹皮、葉子的生長方式。孩子們開始創作時,往往從樹幹開始創作,再捏出樹枝,最難的部分是小片的樹葉,要怎麼樣黏緊、葉片的形狀又不會變呢?考驗孩子們的手指肌肉的靈活度。每個人的樹形都各有特色,有的是矮矮胖胖的、有的是瘦長形的,不僅只有直立的,有的人的樹長的彎彎曲曲的,葉子的形狀各有特色。要說是什麼樹呢?也說不上來,孩子們這次的創作多數是孩子們的想像。

▲作品:校園裡的樹。
最後一個創作是人,「我覺得人最簡單了,捏一個頭,再捏身體就可以了。」小孩這麼說著。從小豬波波開始許多孩子常以人做為主題。到了大班,可見得孩子們的成長,精湛的精細作品。從眼睛開始,孩子們會加上眼睫毛、立心甚至黏出鼻子的形狀,四肢的部分更是有趣,有劈腿的人、坐著的、看報紙的、孩子們也會黏上手指、穿上衣服,各式各樣的創作,令人賞心悅目。

▲作品:諾瓦校園裡的人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