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禮拜我們正式進入到車子的課程中,先從觀察班上的車子玩具開始。這個玩具車子跟現實生活中的車子有一樣嗎?我們先提出這個質疑。於是我們透過網路圖片教室裡的車子做比較。我們將網路上的車子圖片投射在白幕上,再將車子玩具放在旁邊比較。孩子們開始分享看到的東西:「哦!我們的玩具顏色不一樣。」「一個是藍色的,一個是紅色的。」「我想要看垃圾車。」在看到垃圾車的時候,我們觀察到平常看到的垃圾車尾巴是斜斜的,跟教室裡的垃圾車玩具長的不一樣,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們假設性的的猜想,有人說因為這樣才比較好丟垃圾,於是我們約定好星期五的時候,去實際丟一次垃圾看看,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呢?!而我們也觀察到不是每種車子的輪胎都是一樣的,小孩說:「這個(網路圖片)有六個輪胎,我們的只有四個」「挖土機的輪胎長的不一樣」「那是履帶」。原來輪胎不僅僅可能數量不同,而且也會有不同的類型。於是我們決定走出戶外,去觀察車子的輪胎。
教室外面停了一輛小貨車,我們前去觀察車子輪胎的數量,「一、二」「一、二」「一、二」,小孩算來算去怎麼都只有兩個輪胎,原來大家都只有算一邊的輪胎,都忘記樣要兩邊一起算。於是,我們準備粉筆在算過的輪胎上做記號,避免重複或沒算到輪胎。「一、二、三、四..ㄟ~下面還有一個輪胎耶!」所以一台車會有五個輪胎,但只有四個輪胎會在地上跑,剩下一個是拿來做什麼的呢?有小孩就說:「是有輪胎壞掉的時候,可以換的輪胎。」其他小孩就說:「對阿!壞掉的時候可以用。」相同的意見此起彼落的出現。最後我們觀察著輪胎的形狀,用圖畫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,我們想要用陶土捏出輪胎來。

|陶土創作︱
「我可以捏車子嗎?」「我要捏一個房子」「我要…」,小孩想要做好多好多的東西,關於陶土創作,孩子想要做什麼當然都可以的,不受限制。只是在做之前我們要得先好一件事,那就是要幫陶土做「醒土」的動作,否則到時候拿去燒的時候,辛苦捏成的陶土可是很容易爆破掉的。於是大家用力的將拿到的陶土捏捏捏,甚至在桌子上撞來撞去的,有的孩子覺得這聲音好大聲喔!不過還好這只要一下子而已,大家把空氣從陶土中逼出後,就開始動手做吧。一開始進行大型的創作,由於孩子不知道方法加上手部也還沒發展出較精細動作,於是我們慢慢引導,先將土剝小塊一點,進行揉和搓的動作,一下子大家就慢慢揉成小圓球,或是滾成長條狀,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,孩子們的陶土成品就一一成形了。

|戶外教學 - 垃圾車︱
在之前我們一一比較過各種車子的照片,不過我們也發現了怎麼垃圾車的車尾巴造型好像有點不一樣。問過阿柏老師之後,我們曉得渴望園區的垃圾場,垃圾車每周一和周五都會來收拾垃圾,因此我們約好周五早上前去觀察垃圾車的模樣。我們到達垃圾場,首先看到有一台車子已經到達場地,原來他是資源回收車,清潔人員正在做最後的資源回收工作。我們還看到垃圾場對面有好幾台綠色小車子。卡羅媽咪介紹他們是垃圾子車,而且他最特別的是有一種機器可以將子車整台抬起來,並將裡面的垃圾收集近垃圾車裡。講到這裡時,我們的主角-垃圾車進來了,小孩興奮的喊著:「垃圾車來了!」我們看到技術熟練的伯伯,一手接一手的將垃圾放進垃圾車裡,這時一個機器用力的往下壓,小孩發出驚叫聲:「這是什麼阿?」「塑膠袋被壓扁了!」「塑膠袋破了」,在小孩的叫聲下,我們說明垃圾處理的過程,原來垃圾放到垃圾車後,為了空間的運用,會將垃圾壓的扁扁的,以方便運載更多的垃圾,而且在進行這工作要很小心,看看工作的伯伯,在壓垃圾時可都沒站在垃圾車旁邊,要有適當的安全距離。而我們也看到垃圾車原來車尾巴設計斜斜的,除了方便丟垃圾以外,也可以讓機器幫忙壓縮垃圾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