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台南漁村行( 2010/12/20∼2010/12/24) |
上一篇│列表│下一篇 |
|
第一站
來到蚵農的家裡,年邁的老爺爺老奶奶趁著退潮收回成熟的蚵後,就回到院子裡的大本營,將一顆顆的蚵殼撬開、取出蚵肉,眼前成堆的蚵都是爺爺奶奶待會兒的工作,身後也是成堆的蚵殼,則是剛才辛苦工作的剩餘品。
雖說蚵殼是剩餘品,但在簡樸的漁村,它還是有小兵立大功的作用,蚵苗要附著在舊的蚵殼上才會長得最好,所以這些剩餘的蚵殼也不會被丟掉,曬乾後、打個洞、穿過繩,就是一串串的「蚵的母親」,放到海裡一段時間,就會吸引一隻隻的蚵苗來附著生長,一個蚵殼會吸引來二十隻左右的蚵苗,在尼龍繩上像一顆顆的蚵「球」,也是很有趣的景觀。
第二站
採蚵車載著我們抵達露出黑色泥沙的退潮沙灘,民宿老闆娘宣布:晚餐能不能加菜,就靠小孩的雙手了!
大夥兒一開始還想借助工具,不捨得雙手碰到泥沙,不到一會兒,捉到訣竅了,工具丟一旁,徒手挖掘比較快啦!
摘自 "英"的遊記:
第一天我們去王功,我們在王功挖蛤,把耙子朝自己的方向挖,然後手再伸進洞裡摸一摸,就能摸到蛤。還有一種方法,只要看到洞就有蛤。接著我們去撿蚵螺,為什麼要採蚵螺?因為蚵螺會吃掉蚵的肉。
摘自 青 的遊記:
一開始,我們去王功的海灘挖蛤蜊,老闆說:「至少要挖一百個才能回家。」我們大家同心協力,挖了兩桶又一袋,真是大豐收……
第三站
告別了柔軟的沙灘,接著來到王功養蚵的地方,蚵架上掛著一串串、沉甸甸的蚵,剛退潮的沙灘還十分濕軟,孩子形容:是流沙!我的腳陷在裡面了!迅速的設好蜈蚣網陷阱,等待第二天的收成。
摘自"均"的遊記
第二天早上我們6點起來收陷阱,最特別的是抓到獨一無二的紅蟳,我們還抓到像班馬的花腳蟹,看到花腳蟹以後我們就去抓小螃蟹,我們全部的人加起來抓到100多隻螃蟹,雖然我以前有抓過螃蟹,可是沒抓到過這麼多隻。
蚵田裡生態豐富,更是螃蟹的樂園,也是小孩的樂園,一樣也是三兩下就發現了抓螃蟹的訣竅,一隻、兩隻、三隻……這是招潮蟹,那是和尚蟹。除了抓,放生也有一種樂趣,將和尚蟹放到靠近水邊的濕軟沙地,耐心等待一會兒,和尚蟹會用旋轉的方式挖洞,大夥兒觀察得不亦樂乎。
第四站
驅車前往台南北門的瓦盤鹽田,這裡除了有大家期待已久的鹽田風光,也是以養殖魚塭著名,現在的季節每到傍晚五點,更可以在河堤觀賞到黑腹燕鷗成群飛舞覓食的畫面。
民宿老闆非常熱情的帶我們到自家的養殖魚塭,撈起一隻隻肥美的虱目魚、魚虎、鱸魚、吳郭魚……,替我們介紹每一隻魚的特色、可供分辨的特徵,例如虱目魚和魚虎長得最像,分辨的方法就是肉食性的魚虎有一張很大的嘴巴,老闆親自撥開於虎的嘴巴,我們真的看到可以放進三根手指頭的血盆大口,令人印象深刻,老闆也解是他們的漁塭每到冬天就會將水放乾,一方面是寒流來襲時,會有寒害,不如先把魚賣掉,可以減少損失,另一方面是趁冬天讓底層的泥巴透透氣、曬曬太陽,隔年養的魚較沒有臭土味,在漁塭停留的一小時,讓我們腦袋裡的知識收穫滿滿。
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這句話說得真對,我們之前蒐集了鹽田的資料,大家都認識瓦盤鹽田的歷史、曬鹽方式……但都是紙上談兵,等真的站在瓦盤鹽田前面,一個個方型的池子裡堆著一個個尖尖的小鹽山,踏進結晶池理才知刺痛,拿起耙子爬鹽才知不容易,想挑起鹽擔才知沉重,想踩水車引水才知吃力,雖然如此,捏起一小搓粗鹽嚐嚐,真的和我們平常使用的精鹽很不一樣。
摘自"楓"的遊記
……
第二站,我們去了瓦盤鹽田,當我踩下去的時候,我的腳痛得我動不了,過一會兒我開始習慣了。……我還抓了一把鹽吃下去,我感覺那把鹽像一顆顆的糖果加上鹽巴,真噁心。
時間差不多到了黑腹燕鷗出沒的下午五點,我們移師到河堤旁,靜心等待,「好久喔!怎麼還不來?」……就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,遠遠的天空上出現了一小群黑腹燕鷗,「那是來探察環境的探子。」又過了好一會兒,兩群、三群黑腹燕鷗在天空中集結,重新整隊、高飛盤旋,漸漸的密密麻麻佔據天空一角,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蜂群,一直到全員到齊了,才忽地向下俯衝、抬升、再次俯衝、分散、集合……看得大家眼花撩亂,也直呼等待是值得的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