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身體奇航這一週帶領我們進入身體四肢,我們透過「骨頭/漢聲出版」這本繪本開始起航。
「這不是頭腦喔!是手。」餅乾看著手的骨頭的圖片一眼就辨識出來。
「要全部吃一口,才不會吃光。」宇盛看著魚的骨頭說。
「這是魚鰭。」餅乾還記得我們介紹魚時,魚的尾巴稱魚鰭。
「我也會吃尾巴,魚的尾巴。」宇盛說。
「謙謙會吃魚的身體,是魚肉。」謙謙說。
翻開了下一頁沒有骨頭的章魚,餅乾說:「會給我們吃。」最後一頁是一位沒有骨頭的人會發生什麼事?宇盛聯想著:「牠是章魚嗎?」「他不行」餅乾指著沒有骨頭的人站不起來。「他可以。」骨頭可以支撐身體,看來孩子們已經懂得骨頭意思。孩子們討論起骨頭會不會長大,謙謙篤定的說:「不會!」當然也有會的支持者。還有恐龍的骨頭變成化石,餅乾說:「那個和哆啦a夢一樣。」然而骨頭和骨頭聯接的地方稱關節,讓我們彎曲。謙謙摸著自己的腳說:「腳沒有關節的地方就平平的。」孩子們開始透過觸覺摸摸自己的身體找找骨頭的位置。謙謙摸著臀部的位置:「有耶!我屁股也是硬硬的,也有骨頭。」餅乾最後做了一個結論:「我看不到我的骨頭,我都看到我的肉。」但是某次,以禮刷牙時,發現了自己的牙齒硬硬的,原來在我們的身體有露出來可以摸到的骨頭呢!
年紀越小的孩子,越需要利用摸到看到的物品來介紹了解。這次為了讓孩子能夠實際知道皮膚內骨頭的模樣,小助老師準備了許多雞翅膀,讓孩子們透過實物認識。
「是雞肉。」小佛說。「雞的翅膀。」
「這不能先吃,沒有煮不能吃。」餅乾清楚的分辨生食不能食用。
「為什麼紅紅的,牠要呼吸?用耳朵呼吸嗎?」謙謙說。
「我也要手彎彎看。」宥溱彎著雞翅的關節。
「我要幫雞肉洗澡。」
「我幫雞肉做運動,one、two、three、four…」餅乾邊彎邊說。
餅乾習慣性的利用自己的嗅覺聞一聞味道,當然還是「好香」。孩子們摸摸看雞翅的表皮之後,我們拿起小刀解剖開來,看看裡面有些什麼呢?
「是石頭。」謙謙總是俏皮著說著。「是骨頭嗎?」「牠不會動。」以禮問。
小助老師拿著韌帶的部分給大家看,在兩個骨頭的中間有一條韌帶連接。
「牠動的時候會跟著動。」謙謙發現韌帶處的移動。
「好冰喔。」宥溱摸著韌帶說。
「你好!」小佛開心的彎著韌帶玩起打招呼遊戲。
小助老師再切開一些,把骨頭取出來。「骨頭在裡面。」餅乾說。小佛摸著骨頭說:「骨頭硬硬的。」餅乾說:「骨頭裡面是呼吸的?」我們想了一下,原來孩子指著之前看過的影片,紅血球載氧氣供給呼吸的畫面。孩子真的像塊海綿,吸收的很多、很快,我們提供孩子們適當的刺激,一起認識自己的身體。
|讓骨頭強壯的食物︱
我們欣賞影片的時候,它告訴因為骨頭要變強壯,會需要維生素D、鈣和磷,鈣和磷結合成磷酸鈣,這是骨頭的主要成份,而維生素D則是可以幫助它們更容易被身體吸收。所以我們可以適當的曬曬太陽,讓身體自己產生些維生素D。
「不過,媽媽說不要曬太陽耶!」宥溱問。老師補充說:「它的意思不是說要一直曬太陽,像我們出去戶外玩,適量的太陽下活動是沒關係的。可以幫助身體吸收維生素D。」而影片也提到要多喝牛奶和吃起司,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鈣質。於是,我們決定要做牛奶焗烤海鮮飯來幫助身體。
我們一一介紹要用到的材料,經過幾次的烹飪經驗,大家對器材和食物都很認識了,不過有些沒見過的,小孩還是有有趣的反應。「這是豆腐嗎?」宥溱指著奶油這麼說。謙謙和小佛則看著蛤蠣說:「這是貝殼。」
在烹飪過程,我們問著小孩怎樣判斷蛤蠣和蝦子熟了呢?小孩都知道蛤蠣要打開才是熟的,沒開的不能吃,並開始將手打開示範蛤蠣是怎麼打開的。
餅乾說:「我是河馬。」小佛說:「我打那~~~麼開。」
餅乾又說:「蝦子也會打開。」小佛回答:「不會。」
「變顏色,會變紅色。」謙謙看著煮熟的蝦子說。
而宥溱則在一旁告訴以禮說:「那個變色了。」
老師反問那還有什麼海鮮煮熟也會變紅色阿?小孩一時說不出來,老師提示有一對大螯。謙謙說:「是螃蟹。」
透過討論我們原本只是要煮一個可以幫助骨頭強壯的料理,卻意外的得到其他有趣的資訊,小孩看似天馬行空的童言童語卻藏有無數的寶藏,等待我們去發現和挖掘。
|